~不肯去觀音菩薩~
觀音菩薩座下跪
法丈落下思悔過
兩行清淚訴由衷
五體投地收劣性
菩薩慈悲得解脫
速速回歸法門下
不肯去觀音院又名紫竹林,普陀山最早的觀音道場,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梅檀嶺下。
中國普陀山的開肇始於不肯去觀音院,是由慧諤法師所開山,其故事如下:
話說五代後梁明貞二年(西元916年)的時候,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,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的日本出家人,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,其中有慧諤和尚,遠渡重洋,航海來到中國,一方面尋師訪道,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。
有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,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,遍遊五臺勝山,參觀名勝,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,清淨莊嚴,心羨不已。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,恐怕人家不允所求,所以他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。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,當然不敢再在五臺山逗留下去,馬上束裝就道,買舟東渡,預備回歸日本國去了。
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,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,突然刮起大風,接著暴雨猛下,船再也不能前進,甚至停著不動,任憑怎樣祈禱也沒有效。
他這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。他捫心自問,生平無大過,從來沒有做過甚麼不可告人的壞事,為甚麼今天在海洋遭阻,進退不能呢?當他跪到菩薩像前,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,這時他恍然大悟,引咎自慚,恐怕這尊觀世音菩薩不想到我們日本去才顯靈。所以,他就把觀世音菩薩請下來,很虔敬地禱告:「大士!弟子因見菩薩聖像莊嚴,我國佛法未遍,聖像少見,我想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,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,當從所向,弟子即就該處,建立精舍,供奉聖像」,發了願後,頓時風平浪靜,晴空萬里,舟行至潮音洞邊,安然停下。
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,野無人煙。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,尋了大半天,好不容易才在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,找到一位張姓的漁翁,經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,他大為感動,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,他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:「師父!你們貴國的人,此時既無緣見佛,那麼你就與菩薩一併住在我們山中,我過海去,叫各地民眾來拜佛供養你,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。」
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,而在山上築庵長住,呼名曰「不肯去觀音院」。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。這就是中國普陀山開山之由來。
在大陸,很多塑像.香爐會被信徒當成聖物,藉由觸摸聖物再摸自己身體,來求平安,去除病痛。
潮音洞在島東南紫竹林庵前,不肯去觀音院下入海處。洞半浸海中,縱深30米左右,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。此處海岸曲折往復,怪岩峭壁,怪石層層疊疊。洞底通海,頂有兩處縫隙,稱為天窗。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)御書"潮音洞"勒于洞壁。
潮音洞口朝大海,呈張口狀。日夜為海浪所擊拍,潮水奔騰入洞口,勢如飛龍,聲若雷鳴。若遇大風天,浪花飛濺,浪沫直衝"天窗"之上。如是晴天,洞內七彩虹霓幻現,令人嘆為奇觀。
紫竹林
山中岩石呈紫紅色,剖視可見柏樹葉、竹葉狀花紋、因稱《紫竹石》。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。五代後梁貞明二年,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,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,在此建《不肯去觀音院》于紫竹林中,觀音院前有潮音洞,紫竹林旁有光明池,南有觀音眺,對岸可見洛迦山島。
海上臥佛洛迦山
洛迦山與普陀山祇有一海之隔,相距約五海里,總面積為○.三六平方公里,頂峰海拔九十七.一米,遠看似一尊大佛安祥地躺在蓮花洋上,其頭、頸、胸、腹、腳各部位均可辨,故有人稱它為「海上臥佛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