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陀山聖境2-0606

普陀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是觀音菩薩的道場。

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裏的蓮花洋中,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,與著名的沈家門漁港隔海相望。島呈狹長形,南北縱長8.6公里,東西橫寬3.5公里,面積12.76平方公里。最高山峰為佛頂山,海拔約290米,有石階1088級。全島最東為青鼓壘,最西為風洞嘴,最南為南天門,最北為伏龍山。島上風光旖旎,峰巒鬱翠,洞岩奇異,古剎古庵遍佈;海岸金沙蓋地、礁石嶙峋;目眺重洋,四時景變,崇岩曲澗,雲蒸霞蔚,晨昏各異,確為"縹海雲飛海上山,石林水府無塵寰"的一個海天佛國。

普陀山現開放的著名寺院有普濟、法雨、慧濟三大禪寺及大乘、梅福、紫竹林、楊枝等30余處禪院。一年四季,香火興旺,遊人不斷。香會期間名寺院香煙繚繞,拜佛誦經,通宵達旦,海內外的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。洞、亭、橋、池、泉、碑、石等古跡和景點比比皆是,自然與人文相映成趣,梵音共濤聲交相融合。

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(後寺)
在普陀山白華頂左、光熙峰下。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,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,結茅為庵,取法海潮音之義,取名海潮庵;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,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清朝廷又賜金修寺,修繕大殿,並賜天華法雨法雨禪寺匾額,因改今名。法雨寺佔地33408平方米,現存殿宇294間,依山取勢,分列六層台基上。入山門依次升級,中軸線上有天王殿,後有玉佛殿,兩殿之間有鐘鼓樓,又後依次為觀音殿、御碑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方丈殿。觀音殿又稱九龍殿,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,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,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。整座寺廟宏大高遠,氣象超凡;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,海浪聲日夜轟鳴;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,鐘聲浪答回

九龍壁

天王殿對面的照牆前有1987年建成的九龍壁,此壁不同於故宮、北海、大同三處的陶製九龍壁,而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青石拼接,雕刻鑲嵌精緻,不露縫隙,猶如一整塊大石板雕刻而成。全壁高2米,長12米,浮雕深16厘米,極富立體感,壁中九龍昂首舞爪,騰飛于雲山碧海之間,爭奪龍珠,形象逼真。

大家拼命的把錢幣扔進塔內,就像在投許願池一樣。
據說把錢幣丟進這頂端的縫裡,就能得到佛祖的賜福。

遊覽在佛頂山上的慧濟寺。

可以坐10分鍾的纜車或是爬30分鍾到達山頂去許願。

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(佛頂山寺)

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,初建於明代,全寺佔地20畝,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,座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,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,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。該寺因山制宜,佈局包括天王殿後,大雄寶殿、大悲殿、藏經樓、玉皇殿、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,與左右廂房相擁,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味,為其他禪林所少見。全寺建築別具一格,依山就勢,橫向排列,殿堂寬敞壯麗,整座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,以幽靜稱絕。大雄寶殿蓋彩色琉璃瓦,陽光之下光芒四射,形成佛光普照奇景,煞是壯觀。

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普陀山(梵音洞)

在普陀山東端青鼓壘頭盡處,與潮音洞南北相對。

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“天門清梵”就是指梵音洞的奇麗景色。梵音洞山色清黔,峭壁危峻,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,中嵌橫石如橋,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,兩陡壁間架有石台,台上築有雙層佛龕,名“觀佛閣”,是梵音洞觀潮最佳處,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康熙御書“梵音洞”額賜掛於此。佛閣下海潮翻滾,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、龍吟虎嘯,日夜不絕。因此,梵音洞又與潮音洞並稱為“兩洞潮音”,是普陀山上最適宜聽潮觀海的兩個地方。

梵音洞內有兩個殿,觀音殿和羅漢殿。再步行15分鐘,是散財洞。有些信眾拿著百元大鈔在石壁上摩擦著,希望能讓錢再生出更多的錢(註:我們台灣人說的向菩薩借錢周轉吧!)。邊上的觀音殿是主供送子觀音,據當地居民說很靈唷!

壁陡峭,石劈如門,高約60米,縱深約50米,中飛掛一天然石橋,上建有觀佛閣,前可望海,後可觀洞,洞深幽,陽光海潮作用下,洞內岩石各顯奇形變幻莫測。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re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